半半路路网

中医治疗糖尿病,“脾、肝、肾”这三脏同时调理效果显著

中医治疗糖尿病,“脾、肝、肾”这三脏同时调理效果显著

糖尿病的中医治疗脏同著发病原因

中医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糖尿病症状的记载,当时称为“消渴”“肺消”“鬲消”“热中”等,糖尿认为多发生于上层社会,病脾是肝肾果显过食膏粱厚味引起,历代医家在不断临床实践中归纳“消渴”的时调病因,主要为饮食不节、理效情志失调、中医治疗脏同著禀赋不足、糖尿劳欲过度。病脾



1、饮食不规律

饮食不规律是时调造成很多疾病的潜在因素,吃的理效太多或者太少,都会影响胃肠的中医治疗脏同著正常功能,尤其是糖尿及饥一顿饱一顿,饮食不规律,病脾毫无计划,就会导致身体需要的营养不均衡。缺乏营养,从而导致脾胃受到伤害,气血得不到补充,身体虚弱,元气不足。


2、长期的情绪低落

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争吵,导致心情郁闷烦躁。如果长期沉浸在这样的心情里,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,从而难以调理。


3、身体素质较弱

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身体素质不良,精血和津液亏损。 会导致肾阴亏损,则虚火内生,上可影响心肺导致烦渴多饮;中会影响脾胃导致胃热多食;久病及肾,肾气受损还会出现多尿等,故肾与“消渴”的发生甚为密切。


4、外在环境的变化

因为季节冷热交替,使身体免疫力受到影响,环境污染或者是病毒侵袭,引起身体器官受到损害,而且没有及时的治疗和控制。


5、肥胖

体重过重的人,因为要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,所以需要的能量较多,血液循环的速度较快,加重了脏器的工作负担,容易造成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压等等。


“脾、肝、肾”三脏同调

针对以上病因,中医药在对糖尿病的防治上,历代诸多医家亦提出不同的论治观点。其中临床较广泛使用的有从三消辨证,即“上消(肺)、中消(脾)、下消(肾)”,从脏腑论治,从气血阴阳辨证,分期分型辨证等。

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临床“三消”症状的典型表现并不多见,故单以“三消辨证”不能满足于临床应用要求,从“脏腑气血阴阳”辨证更能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论治,以“脾、肝、肾”三脏同调更为贴切临床实际情况。




一、调理“脾”

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,糖尿病患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,可见以下几种情况:


1、脾胃虚弱:乏力、口干、纳差,治以健脾益气生津,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;


2、 脾胃湿阻:肢体困重、脘腹胀满、大便溏软,治以运脾化湿,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;


3、湿热内蕴:口干苦、恶心呕吐、舌红苔黄腻,治以清热利湿,常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。


二、调理“肝”

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。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强度及快节奏生活方式,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,情志失调,此外,糖尿病乃慢性、终身性疾病,病程缠绵日久,必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,肝气郁结,化火内耗肝阴,愈加重消渴,二者更是互为因果。可有以下表现:


1、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:胁肋胀痛、胸闷、咽部有异物感、或乳房胀痛、少腹痛,治以疏肝理气解郁,常用柴胡疏肝饮加减;


2、肝郁化热,肝火上炎:急躁多怒、面红目赤、头痛眩晕、口干口苦、胁痛如灼,治以清肝泻火,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;

3、肝血虚:头痛眩晕、两目干涩、虚烦不寐,治以养血柔肝,常用归芍地黄汤加减。


三、调理“肾”

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,为生命活动之根。先天禀赋不足与糖尿病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和(或)免疫功能低下是相互关联,为发病的内在基础。另外,“消渴”日久会伤及肾阴肾阳,引起一系列并发症。可有以下表现:


1、肾阴亏虚,肾固摄无权:表现为尿频量多,混浊如脂膏或尿甜、腰膝酸软、乏力、头晕耳鸣,治以滋阴固肾,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;


2、阴阳两虚:小便频数,甚至饮一溲一、腰膝酸软、四肢欠温、畏寒肢凉,治以滋阴温阳,补肾固涩,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。



消渴为脾、肝、肾三脏常相互影响,脾失健运,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,影响肝主疏泄的运作;另一方面肝木郁滞乘脾,亦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;同时肝肾同源,肝阴受损,虚火内积,必耗伤肾阴肾阳。因此,于临床治疗中,当分清三脏主次与正虚邪实,抑有余而扶不足。


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中,中医药发挥其脏腑辨证论治的优势,除了可于糖尿病早期进行预防及干预;也可与西药降糖药物联合使用,改善与减缓病程后期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半半路路网 » 中医治疗糖尿病,“脾、肝、肾”这三脏同时调理效果显著